Saturday, February 1, 2020

簡單地欺騙自己雙眼,就可以減少卡路里!



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只有親眼看到的才是可信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眼球和大腦都很容易被騙過,外界訊息接收後需由大腦分析,若分析錯誤就會造成錯覺,很多有趣的視覺錯覺效果也由此而來。

圖中的直線全都是平行線,但黑白格子卻”扭曲”了它們

視覺錯覺雖然有趣,但好像和日常生活以至卡路裡控制沒有太大關係吧?這就不對了,錯覺絶對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在減肥時欺騙感官來降低卡路里攝取。這裏說的自我欺騙當然不是掩耳盜鈴那種,而是以小手段騙過感官來減少食物或飲品的份量。

大家小時候上科學課時可能做過這個實驗:兩個同等容量的杯子放在一起,一個高而窄,另一個闊而矮,我們總會是覺得高窄杯子的容量比較大。這是因為我們對高度比較敏感所做成的錯覺,若同樣是倒滿兩只杯子,高窄杯子裡面的液體份量和剩餘空間看上去會是比較多的。




那這錯覺和減肥能扯上甚麼關系呢?答案是杯子的形狀可以直接影響我們倒飲品的份量。

假設你在減肥但想喝一點點的可樂解饞,這時候你應該選一個高窄杯子。

為甚麼呢?上面就說過我們對高度比較敏感,而倒飲料時高窄杯子的水位上升會比較快,很快就會有我已經倒了一大杯的感覺。

相反地若使用的是一個同等容量的矮闊杯子,由於水位上升速度比較較慢,所以會很容易低估倒出來的份量。

但若你自己為定下每日一杯可樂的配額的話,情形就倒轉過來了,這時候用一個矮闊杯子會比較適合。

這是因為我們在倒飲料時總會留下少許空間避免滿瀉,再加上因高度影響份量判斷的關系,“倒滿” 一杯高窄杯子的份量往往會比同等容量的矮闊杯子要多。據這個研究所得,兩者之間的份量平均要相差 9%。

9% 的分別好像不多,但聚沙成塔的道理減肥人士絶對清楚,卡路裡能少一卡就是一卡,作為小手段來說這點差別已相當不錯了。




既然杯子的形狀能影響我們對倒出飲料份量的判斷,那固體食物又如何呢? 在探討之前先考一考大家:下圖中四杯粟米片那一杯的份量是最多的呢?




既然文章是和欺騙感官有關,聰明的讀者都應該猜到答案了。若以容量計算的話當然是左邊的份量最多,順序排例從左至右。但大片的粟米片所占的空間較大,容量也不等同食物的真正份量,正確的方法應當是以重量來計算,而算重量的話四杯也是一樣的。

食物的體積以及所占空間是會影響我們判定份量的准確性的,但影響能有多大呢?這個研究找來了四十一名參加者到實驗室吃早餐,每星期一次,一連四星期。參加者所吃的就是上圖四種不同大小的玉米片,他們可以隨便吃。研究發現當粟米片越少片時,參加者會倒出較多的份量,所吸收的卡路里也自然較多。若將最小片與最大片的份量比較,兩者的卡路里平均要相差 34%,而最重要的是參加者並沒有察覺這分別。

由此可見食物的體積越少,人就越會低估真正的份量,若將食物切得太碎太小隨時會令你會吃下比平時更多的份量。所以在減肥時下廚的話,在切食材時切記不要切得太小塊!





除了食材的大小,碟子的大小也是能夠影響進食份量的。




上圖兩個黑色的圓形其實是同樣大小,只不過在大圓裡面會顯得較小,而在小圓中則會顯得較大,這現像被稱之為德勃夫大小錯覺 (Delboeuf illusion)。

同理,同等份量的食物在大碟子中會顯得較少,在小碟子中則會顯得較多。下圖兩碟食物的份量是一樣的,不過在配一只小碟子的時候,是不是有一種食物比較多的錯覺呢?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人的食量不是固定的嗎?食物的份量跟食量應該沒有關系吧?非也,眼前食物的份量是能影響進食份量的,原先份量大一點,吃下去的份量也會多一點,這是因為開始的份量有一個錨定作用:人會依最先的份量來作比較,即使他們不將全部食物吃光,他們所吃的份量也會被原先份量所影響。多個研究指若將正常份量加倍,無論是小孩和成年人所吸收的份量也會增加 15-39%。

當然,使用小碟子只需要多盛幾次就能輕易破解,但最低限度你要多走幾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