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8, 2019

吃太多蛋白質,會引致骨質疏鬆?

osteoporosis
網絡圖片
過量的蛋白質攝取,到底會不會導致骨質疏鬆呢?在網上隨便搜搜,不難找到這樣的說法:

蛋白質,尤其是動物性蛋白攝入過多,對人體同樣有害。首先過多的動物蛋白質的攝入,就必然攝入較多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其次蛋白質過多本身也會產生有害影響。正常情況下,人體不儲存蛋白質,所以必須將過多的蛋白質脫氨分解,氮則由尿排出體外,這加重了代謝負擔,而且,這一過程需要大量水分,從而加重了腎髒的負荷,若腎功能本來不好,則危害就更大。過多的動物蛋白攝入,也造成含硫氨基酸攝入過多,這樣可加速骨骼中鈣質的丟失,易產生骨質疏鬆。

驟眼看上去是分析得頭頭是道,人體要排出過多的氨基酸,確實是會同時令尿液中含鈣量增加的。但單單這樣就會容易骨質疏鬆嗎?

就讓我們看看這是否屬實。
osteoporosis2
網絡圖片
首先不得不說的是,這說法僅僅是三十多年前科學家提出的理論,並沒有獲得證實。若高蛋白飲食真能導致骨質疏鬆,那只有兩個可能性:
  • 一是直接令鈣質入不敷出
  • 或者是鈣質從骨骼流失,並且修補的速度趕不上,令骨質密度降低
骨骼也是有新陳代謝的,成年人每年約有 10% 的骨骼組織重新構成。破骨細胞 (osteclast) 負責分解骨質,將鈣質釋回血液中,而新骨質會由造骨細胞 (osteoblast) 分泌產生,維持骨骼平衡。

若鈣質流失的源頭是骨骼的話,此平衡該會被破壞。但這研究指即使是過了更年期的婦女這高危群組身上,高蛋白飲食對骨質的代謝並沒有任何影響。所以從尿液中流失的鈣質並不是從骨骼分解而來的。

若流失的鈣質並非來自骨骼,那剩下的源頭就只可能來自日常飲食。那到底這流失掉的鈣質是否淨流失呢?研究指在鈣質攝取量充足的前提下,高蛋白飲食雖會令尿液中的含鈣量有所增加,但同時小腸也會提高吸收鈣質的效率。

所以人體有着非常良好的調節機制,在鈣質流失的同時會自動調節以確保能攝取足夠份量,吃肉吃到缺鈣的情況並不會出現。

事實上蛋白質不單不會損害骨質,對骨骼健康更有好處。這研究指對於患有骨質疏鬆的老年人,高於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取(每日攝取量多於0.8克/每公斤體重)有助持維持較高的骨質密度,減慢骨質流失,並降低髖部骨折的風險。當然這是在在有充足鈣質攝取的前提下,鈣質攝取不足(每日少於600毫克)再加上高的蛋白質攝取(多於2克/每公斤體量)的程況最好還是要避免。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若蛋白質攝取不足(每日攝取量少於0.8克/每公斤體重)是會影響小腸吸收足夠鈣質的,長期的反有機會損害骨胳健康,所以確保適量的蛋白質攝取才能維持骨骼健康!

Friday, June 21, 2019

在不久將來,可能是靠牠們來診斷癌症



忠犬護主的故事大家都聽得多,可是忠犬助主抗癌魔的故事你又聽過沒有?

幾年前英國醫學期刊上有一個個案:一位 75 歲老人的寵物犬經常要舔他右耳後面的地方,趕走牠後還是要回來舔。感到奇怪的老人去醫院檢查,結果在那個地方發現了一個兩毫米大小的黑色素瘤。

類似狗狗助主人發現癌變的例子並不少,首個記錄在案的是在 30 年前,44歲的狗主發現狗狗突然對她在左大腿的痣很在意,隔著衣服也會特意去嗅,結果經檢查後發現是黑色素瘤,主人及時做手術切除撿回一命。

狗狗當然不懂醫學不懂癌症,但竟能憑天賦發現主人身上的腫瘤,對此的說法是癌細胞可能帶有散發出獨特氣味的蛋白質之類,雖然人類無法察覺,但狗狗卻能輕易發現。

癌症檢測向來是醫學界的一大難題,能及早發現的話治愈率會也大大提升,不過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靈敏度有限,例如目前肺癌的檢測主要是依靠各種掃描像 X 光和 CT,腫瘤體積越少越難察覺,到真正發現時多已發展到一定程度,令到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那既然狗狗的鼻子能夠偵測到腫瘤,那若像訓練緝毒犬一般訓練它們,效果會如何呢?

聞出主人耳後黑色素瘤的狗狗。圖來自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22260/


相比起小獵犬的鼻子,儀器實在是弱雞

這研究就專門訓練了小獵犬來偵測肺癌。

能叫做獵犬鼻子當然是非常靈敏,人類的鼻子約有五百萬個嗅覺接收細胞,可是小獵犬卻有兩億多個,它們鼻子的靈敏度能夠偵測到上億分之一的濃度,靈敏度要比人高一萬倍有多。

研究花了八周訓練了四只小獵犬,方法是把病人或健康人士的血液樣本放在開孔的小金屬罐內讓它們嗅。這樣小獵犬看不到面是甚麼,也能避免它們去舔,但血液的氣味可以自由散出,若聞出是癌症樣本的話就會在面前坐下。

訓練期間有一只小獵犬不太聽話不願意參加研究,不過其他三只的表現都非常好,能夠准確地分辨出癌症病人的血液樣本,准確度和靈敏度都都有九成多。小獵犬們也能清楚辨認出健康的血液樣本,不會誤中副車。

在這樣出色的分辨率面前,目前所用的儀器完全就是癈物,價格昂貴可靠性不高,即使用電腦來幫助解析仍是有相當的誤差。

研究中給小獵犬分辨血液樣本的小金屬盒。圖來自 https://jaoa.org/article.aspx?articleid=2736410

早期的腫瘤雖未必能被儀器測出,可是在狗鼻面前卻是滿身破綻。除了血液以外,狗狗也能從尿液、糞便甚至是口氣准確地探測到癌症。人呼出來的氣體可以有上千種化合物,人與人之間相同的只占少數,每個人也有其獨有的化合物,亦可從中得知個人健康情況。例如這研究狗狗能從病人的吐氣和糞便中聞出初期的大腸癌,即使有其他腸胃毛病也不會影響牠們的判斷。癌細胞也可能有其獨特的味道,因為被訓練來偵測乳腺癌的狗狗也能夠順利測出皮膚癌和肺癌。

方便快捷、可靠、不用插電、機動性高,這些優點都遠勝目前的那些檢測儀器。當然現在狗狗檢驗師還沒有投入服務,不過在不久將來癌症檢測可能只要將血液、口氣、尿液和糞便樣本放在狗狗面前,然後就可以靜待結果了。

Saturday, June 15, 2019

紅肉是如何危害健康的?




豬牛羊這些紅肉雖然美味且營養豐富,但它們被認定為不健康的食物,最新的飲食建議是紅肉每星期不應吃多於三次,合共約半公斤的份量。因為紅肉有機會致癌,也會增加糖尿病和心髒病風險,所以應該控制攝取量。

從前的說法是肉所含的脂肪和膽固醇會堵血管,不過最近已経知道單是動物脂肪其實並沒有那麼危險,真正危險的是發炎反應,才會令膽固醇在血管上堆積形成血栓。

那既然紅肉的脂肪和膽固醇並不危害健康,它們到底是如何增加健康風險的呢?

原來這一切都與我們的腸胃細菌有關,因為它們會把紅肉無害的養分變成有害的氧化三甲胺,危害我們的腎髒和心血管系統健康。




腸胃細菌是如何把紅肉變成有害的?


氧化三甲胺的形成其實是有點曲折的。

紅肉當然是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這些都只是極普通的營養素。氨基酸在腸胃中會被細菌發酵,發酵產生的成分仍然是無害,不過部分氨基酸如肉堿和膽堿發酵後所產生的化合物會再一次被肝髒轉化,這次終於是變成了有害的氧化三甲胺。

所以這是一個多方面配合的復雜關系,紅肉加上腸胃細菌發酵再加上肝髒轉化,這些環節全部打通才會變出危害健康的成分,缺一不可。

氧化三甲胺有那些害處呢?它會引致發炎、增加血栓風險、以及導致動脈硬化。有研究指若血液中的氧化三甲胺濃度高的話可以增加心血管病風險和死亡率六成,氧化三甲胺也能夠利用來預測心血管病風險。


長期吃紅肉會增加氧化三甲胺的血液濃度,並提升心血管病和腎病風險。 圖來自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0/7/583/5232723


含有氧化三甲胺的食物有那些?


好了,現在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同樣都是動物來源的蛋白質,到底為甚麼單是紅肉會構成健康風險,但鷄肉魚肉卻不會呢?

我們先看看這個研究。這研究以百多位參加者為對像分成三組食用不同餐單:


  • 第一組是12% 的卡路裡攝取來自紅肉
  • 第二組是12% 的卡路裡攝取來自白肉
  • 最後一組是 12% 的卡路裡攝取來自植物性食物


在四星期後,紅肉組大部份參加者血液和尿液中的氧化三甲胺含量都大幅度增加,平均比其餘兩組要高出三倍,某些參加者更是高出十倍以上。

所以氧化三甲胺明顯是由紅肉而來的,這是因為肉堿和膽堿它在紅肉的含量比較多,白肉雖然也有但份量遠較紅肉為少,不足以大量轉化成氧化三甲胺。

除了紅肉外,還有好些食物是含有氧化三甲胺的,這些食物包括:


  • 一般的魚類雖然沒有,但深海魚類如鱈魚和比目魚都含有氧化三甲胺
  • 不少加工食品和能量飲品中添加了大量的肉堿
  • 健身的一些蛋白粉也含有大量的肉堿


研究員推測長期食用這些食品也是很可能會構成風險的。





有方法減低氧化三甲胺的風險嗎?


那作為一個紅肉愛好者,有沒有方法可以降低風險呢?

要避免氧化三甲胺生成當然是有方法的,第一個就是找腸胃細菌來開刀,例如抗生素就能夠有效抑制氧化三甲胺的產生。

又例如在在小鼠實驗中白藜蘆醇有助抑制惡菌生長,並降低氧化三甲胺的血液濃度。

醋、紅酒和橄欖油中也有成分能夠抑制腸胃細菌的發酵機制,減少氧化三甲胺生成。

當然這些都只是非常初步的研究。有關氧化三甲胺的研究還是很新穎的,目前並沒有飲食指引涉及這方面,也未有安全濃度之類的資料,你想去做血液測試也未必能找到相應的服務。

所以就目前來說,想要盡量減低風險就只能少吃紅肉了。

Friday, June 7, 2019

可能是最能改善健康的水果-藍莓



其實所有水果都是有益的食物,它們全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纖維素和抗氧化物,多吃有益健康。

不過若要說最能改善健康的一種,那大概會是藍莓了,因為實驗證明它能舒緩腦退化、降血壓和減低心血管病風險。



藍莓的最強健康成份-花青素

藍莓到底含有甚麼成分,令它的健康效果是其他水果無法比擬的呢?答案是花青素。

花青素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色素,那些藍紫色植物的色顏都由它而來。花青素同時也是類黃酮化合物,是一種效用特別強大的抗氧化物。

花青素雖不是藍莓獨有,其他漿果如櫻桃和草莓,還有其他紫色植物如番薯和茄子也含有,不過藍莓的含量特別高,每 100 克藍莓約有 200 毫克花青素,在漿果中是最高的。


你可能會說水果還有其他健康成分如纖維素和維他命,為甚麼要特別強調花青素呢?這個研究就很好地說明了花青素的出眾功效。

這研究找來了40名健康參加者分成兩組:


  • 一組每天喝含有 200 克藍苺的飲料
  • 另一組的飲料中纖維素、礦物質和維他命含量相同,但缺乏花青素作為對照


研究員發現藍苺飲料喝下去只需兩個小時就有效果,能夠改善血管表皮細胞的功能,令血管更具彈性。藍苺飲料更有降血壓的效果,藍苺組連喝了一個月後,血壓平均下降了 5mmHg,這效果可媲美那些用來控制血壓的藥物,而這些效果是對照組所欠缺的。

因為兩組飲料中的纖維素、礦物質和維他命含量是一樣的,所以降血壓明顯是花青素的功勞。

                 

除了能夠降血壓外,藍苺也能加強腦部認知能力,舒緩腦退化。

這小型研究以近四十名老年人為對象,讓他們每天吃 24 克藍莓,為期九十日。結果顯示老年人吃藍莓後在認知能力測試中的成績顯著較好。

另一為期12周的研究以49名輕至中度腦退化的老年人為對象,這次他們是每天喝200毫升的櫻桃汁。12周過後參加者們在語言流暢度和短期記憶方面有顯著改善。

腦退化很大程度是因為氧化損傷所做成的,而身為強力抗氧化物的花青素正好能夠提供保護。

那若我想打算開始吃藍苺,要怎樣的份量才足夠呢?

上面改善腦退化的份量是每日24克,不過若你也想要同時改善心血管健康的話,大概需要每天吃 150克。

這研究找來了 138 名患有糖尿病的肥胖人士,連續吃了六個月的藍苺。一組是每天吃 150克,另一組每天吃 75克。

結果是每天 150 克能夠能夠改善血脂水平和血管功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12-15%,但只吃 75 克的則沒有效果。

所以 150 克大概是每日所需的分量,研究員也認為可以推廣吃藍莓來預防心血管病,特別是那些高風險群組。

Sunday, June 2, 2019

台灣研究:每天一塊菠蘿,竟可舒緩飛蚊症?



大家近日可能見過這個菠蘿能舒緩飛蚊症的研究:

吃菠蘿可改善飛蚊症狀?台灣研究登美國科學期刊


飛蚊症不是甚麼嚴重的問題,它是眼睛裡面的玻璃體隨著年紀老化變得混濁所致的,亦即是眼中那些會隨著視線游走的浮游物。一般來說症狀並不嚴重不會引起嚴重的問題,只有在非常嚴重的情況才會阻礙視野。

但這個來自台灣的研究,說連吃三個月菠蘿竟能舒緩飛蚊症達七成?

我們先看看這研究的詳細內容:這研究找來了近四百位飛蚊症患者,他們連續吃菠蘿吃了三個月,同時接受眼睛檢查。結果是三個月後七成多人的的狀況有所改善,效果還與吃的分量成正比。研究員相信是菠蘿所含有的蛋白酶把飛蚊都融掉了,還能消除眼中的自由基避免透明質酸降解。

這一切都很美好的是不是?簡簡單單地每天吃三兩塊菠蘿,好吃、效果明顯也不會有甚麼副作用,飛蚊症就能大大地舒緩了!

但事實歸事實,蛋白酶進入腸胃都會掉消化分解掉,是沒有可能跑到眼睛去把飛蚊溶掉的,如此不科學的說法,怎麼會在科學期刊上出現呢?

若仔細的看看研究原文,你就發現了一些神奇的錯漏。



這是論文的標題和作者資訊,先不說那奇怪的電郵地址,中山醫院的英文也拼錯了。。。


然後是內文中的結果,這個表格的格式不公整暫且不說,這個2rd 和 3th。。。 一篇論文竟會出現小學生程度也不如的錯誤??




網上質疑這論文的也大有人在,有人發現作者之一竟然是社會局長,跟本不是科研人員。。。

只要是一份正正常常的期刊,有做過校對的話是不會出現如此低級錯誤的。這期刊其實是一份掠奪性期刊,亦即是給錢就能刊登,編輯和科學內容毫不嚴謹。

有關台灣在掠奪性期刊上刊登大量劣質研究的現象,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所以到最後這只是一個吸引眼球的假研究,媒體又不經查證就信以為真,不要上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