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30, 2020

素肉算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嗎?


近年素肉非常受歡迎,味道跟真肉相似得幾可亂真,種類也非常多樣化,有香腸、漢堡扒免治肉等等,素食餐廳和超市都很常見到。

素食給人的印像就是比較健康,相比之下加工肉類像午餐肉、香腸和煙肉都會增加心血管病和癌症風險,是不能多吃的,那素肉又是否健康的代替品呢?


素肉跟牛肉的成分比較


上圖是一大廠的素肉跟牛肉的成分比較。

紙面上看兩者的蛋白質含量差不多,素肉的蛋白質成分主要是來自豆類或小麥,脂肪主要來自椰子油和其他植物油,有一點點的纖維素,亦不含膽固醇。

不過要模仿到肉類的口感和味道顯然需要不少的加工,而這過程無可能避地會流失養分,為了增添肉味亦會添加血紅素、不同的調味和鹽分等。

素肉最不健康的地方是鹽分太高,一塊四安士的漢堡扒就有近 400 毫克的鹽,已等於每日攝取量的 16%,而一般的牛肉漢堡扒只有 75 毫克。

總括來說素肉雖然不含膽固醇,飽和脂肪含量比肉類低,有一點點的纖維素,不過還是屬於鹽分高高加工食品。

所以用來最代加工肉類是可以的,但它還是屬於高加工食物,最好每星期只吃一兩次。



除了鹽分太高外,素肉其實也不是一個太好的蛋白質來源。

相比起動物蛋白質,植物蛋白是有點先天不足的,想單從植物攝取蛋白質的話是絶對要花更多的功夫。

為甚麼來自動物的蛋白質比植物優勝呢?

組成蛋白質的最小原材料是氨基酸,氨基酸總共有 20 種,當中有 9 種是人體無法自行制造的,必需從食物攝取,它們被稱為必需氨基酸。

只要是肉類、蛋類和奶類都含有這些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也較容易消化。

可是植物性食物中大多是缺乏必需氨基酸的,雖然大豆、鷹咀豆等豆類食物的蛋白質含量豐富但卻缺少了必需氨基酸,只有像藜麥,蕎麥和奇亞籽等極少數才有。

但無論如何含量和質量還是比不上動物來源的,消化也比較困難。




而即使你在數字上吃夠了植物蛋白,它對維持肌肉的效果還是要比動物來源差。

肌肉衰退的原因是氨基酸流失,要刺激肌肉生長當然要多運動,但前提是能從飲食中攝取到足夠的氨基酸。

最近的研究指大豆雖然是植物食物當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但若以同等重量來計算,動物蛋白質對肌肉生成的刺激力度較大,對預防老年肌肉衰退的效果比較好。

在年輕時刺激力度低一點不是問題,在這研究中年輕人每日只需要吸收約 20 克的乳清蛋白就可以刺激肌肉生成了,不用太擔心肌肉衰減。

可是年紀大了,身體的代謝能力下降了,也就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吸收才能刺激肌肉生成。上面的研究中年輕人只需要 20 克,但老年人則需要 40 克才有同樣的效果,若將乳清蛋白轉成植物蛋白那就需要 60 克才成。

所以若是單單從肉類轉到吃素但沒有增加攝取量的話,那很容易會導致老年肌肉衰退,所以多吃素沒問題,最好還是不要完全戒吃肉類才穏妥。

Friday, October 30, 2020

學習時寫字有助記憶,但打字不會


 在這個電腦化的年代,手寫的機會越來越少,不少人出校門以後就基本上再沒有握筆的需要了。

說實話小時候學寫字的過程也是相當痛苦的,小孩子的手指短小,筆杆握得很費力,寫幾個字便會覺累,再加上大量的重復抄寫習作,很容易會打擊學習,特別是寫作方面的興趣。

相比之下電子化學習就是輕鬆得多了,打字和屏幕觸控都是簡單容易的操作,有研究指這有助孩子養成寫作習慣,因為長時間寫作也不累。

有些國家像挪威和芬蘭更是將教學電子化得很徹底,連寫字練習也不做了,目前已剩下很少的學校還會教導寫字。

那若徹底放棄寫字,對學習又有沒有影響呢?


一個研究以 16 名青年人和 16 名 12 歲小孩為對像來進行試驗,以寫字、畫畫或打字來學習 15 個難度不一的單字,並通過測量腦電波來監測學習的效率。

寫字、畫畫和打字雖然全都要動手,但打字簡單且重復性強,相比之下寫字和畫畫需要更多的腦部活動,特別是感覺運動方面的控制。

除了寫字的過程外,動作和聲音方面的反饋也是有助增強記憶的。

而研究的結果也是寫字和畫畫對協助記憶的效果較好。

寫字和畫畫雖有少許分別,但都是使用同一個感覺運動系統,需要較高程度的處理,有增強認知和處理訊息的效果,對激活記憶區域的效果較強。

所以若完全放棄寫字,那就也失去了這方面的記憶輔助了。

這也算是一個人類發展比科技慢的例子,人腦在過去數千年裡面都注重動手學習,需要配合動作和其他感官來鞏固記憶,單單打字是不夠的。


Sunday, October 18, 2020

新冠可在多種表面存活 28 天?



最近有一個來自澳洲的研究指新冠可以多種表面上存活達 28 天,包括玻璃、不鏽鋼和紙幣等表面,而之前的研究指病毒最一般只能存活 3-4 天,相差很大。

那新冠真是這麼命硬的嗎?

當然不是了。

首先是實驗的環境很適合病毒生存,攝氏 20 度,濕度百分之五十,還要是在黑暗之中 (紫外線會殺菌),所以病毒能存活較久不足為奇。

其次病毒是實驗室培養出來的,活性非常強,更重要的是濃度高得非常離譜,達到每毫升近五千萬個病毒。

一般來說病人說話和打噴嚏所制造的微粒每個會含有 10-100 個病毒,而微粒的大小由 1-10 微米不等,經換算後最多就是每毫升 10 萬個左右。

每毫升五千萬個等於是這個數字的 500 倍,是絕無可能出現在現實中的。

所以新冠在特定條件下的確可以在不同表面活上 28 天,但實際上卻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Saturday, October 3, 2020

有暈車問題?訓練一下視覺空間技能有助減輕症狀


 據估計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有或多或少的暈車問題,過往的研究指女性較容易受影響,而目前除了吃止嘔丸外好像沒有太好的方法來解決。

不過現在最新的研究顯示,要減輕暈車是可以靠訓練的,只要訓練一下視覺空間技能,那就可以減輕暈車症狀一半了。


視覺空間技能是甚麼 ?

視覺空間技能就是利用想像力來推理物件的位置。

一個很常用的測試是下面這樣,下面四個方塊之中那一個是跟左面一樣的?


除非是手頭碰巧有這形狀方塊,否則要解答就需要在腦海中轉動,而這能力就是視覺空間技能。

順帶一提這能力一般是男生比較強的。

好了,那訓練這個能力對暈車有多大作用呢?


研究找來了 42 位有暈車問題的參加者,在開始前先評估視覺空間能力和暈車的嚴重程度。然後在隨後的兩星期內每天做 15 分鐘的訓練題,訓練過後再測暈車。

結果是在模擬路面中減少了 51%,真實路面測試中也減輕了 58%,所以效果是相當不錯的。

在腦海中轉動物件好像跟暈車沒有多大關系,那為甚麼會有用呢?

研究的說法是視覺空間能力差的人很依靠視覺來接收外界訊息,所以較容易暈車。但經過訓練後依賴度降低了,暈車的情況也就減輕了。

若有興趣想要自行訓練的話也不難,這類訓練題您大概在一些智力測試中見過,在網上很容易找到的。

Saturday, September 5, 2020

新冠雖然出現二次感染,但這並不代表疫苗或免疫力沒效

新冠出现二次感染?这并不代表疫苗或免疫力无效

上星期一位 33 歲男士在香港機場被測出是二次感染新冠,他第一次感染是在三月,當時有入院接受治療,但這次並沒有出現症狀。

既然二次感染是可能的,這也引起了疫苗是否有效,又或者免疫力會否在短時間內迅速減退等疑問。

有好幾個研究指新冠患者康復後抗體不夠三個月內便消失,有約 10% 的輕症病人更是完全測不出抗體。例如這個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最新研究在分析了 90 多名新冠患者及醫護人員體內的抗體濃度後,發現抗體在病徵開始後約3周達到最高,然後迅速下降。在3個月後部份患者的抗體水平只剩下 23 分之一。

有人說抗體消失得這麼快,對疫苗開發來說可能是個壞消息,若果患者在感染後的抗體有效只有三個月,那理論上疫苗的有效期亦相若,意味著可能需打更多的的疫苗來保持免疫力。

不過這說法是有問題的,抗體雖然重要,但測不出抗體並不代表免疫力也隨之而消失。

測不出抗體並不代表我們沒有防御

首先得說抗體會隨著時間消失是免疫系統的正常操作,在康復者身上我們可以見到抗體的濃度一較都跟病情掛勾,重症患者的抗體濃度較高,持續時間也較長。

抗體免疫系統對抗新冠的武器,仗打完了病毒被消滅了,也就無需再生產軍備了,繼續窮兵黷武只會是浪費資源,所以減產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即使抗體降至無法被偵測的水平,也不代表失去了對新冠的免疫力。

另一研究總共測試了 47 位患者的樣本,所得的結果也是差不多,他們使用了兩款經過驗證的試劑發現病人的抗體維持了 75 天左右,而三位病情較輕的病人則完全測不出抗體。

但隨後研究使用了另一個更靈敏更有代表性的測試,這測試叫病毒中和抗體檢測,亦即是拿病毒的標本來測病人的血清能否中和它們。而結果是那三名輕度患者的血清仍然有效地中和病毒。

所以抗體並非完全消失,只是測試的靈敏度不足測不出來而已,濃度雖處於低水平但仍然有效。

抗體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制造它們的細胞

抗體也是由免疫細胞制造的,缺了這些細胞我們才是真正的甚麼也做不了。

在這方面我們的免疫系統也是需要練習的,在初次遇見病毒時反應會有點慢,需要 7-10 天抗體才到達最高水平,產生的抗體也不是最有效。

可是見過一次之後就不同了,記憶細胞把病毒記住了,下一次遇到時這些細胞就會迅速激活免疫反應,只需要 3-5 天就生產出更多更強的抗體。

這也是疫苗的作用,先為免疫系統做演習,待真正見到病毒時便不用手忙腳亂了。

而的確無論是疫苗接種者,還是感染康復後的病人身上也找到這些細胞。

所以抗體維持不太久並不要緊,最重要是免疫細胞的記憶力,它們才是保護我們十數年以至數十年的保障。

Saturday, August 22, 2020

維生素 C 對新冠有作用嗎?

医疗保健 (168):维生素 C 对新冠有作用吗?│容谨

最近一個新冠案例報告中有一位 74 歲的女病人不幸染疫,初時是服用抗生素和羥氯喹來治療,但後來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和敗血性休克,治療方針改成為她駁上呼吸機和注射維生素 C。

而這樣的治療竟有奇效,她在開始維生素 C 療程三天後就明顯好轉,各吸呼指標和氧飽和量也有顯著改善,五天之天便不再需要呼吸機。

相比起其他重症患者平均需要兩周才恢復過來,這位病人只花了 6 天,整整縮短了一半有多

最近另一研究也為 54 名病人一連七日每日注射 24 克的維生素 C,結果也是大大地縮短了呼吸機所需時間,對照組平均使用了 26.5 天,而維生素 C 組只使用了 10.5 天。

很多人都聽過維生素 C 有助預防感冒,但對新冠竟然也有效果?就讓我們看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維生素 C 是如何起作用的?


維生素 C 是最我們常服用補充品之一,它是人體所必需的養分,許多重要的生物合成過程中也需要用到維生素C,當中也包括免疫系統。

例如維生素 C 是制造干擾素的重要原材料,干擾素是細胞被感染病毒後分泌的細胞因子,能夠與周圍未感染的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促使這些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進一步的感染,從而起到抑制和干擾病毒復制的作用。

當然維生素 C 也是強力的氧化物,過往的研究指每日二百毫克的維生素 C 似乎能舒緩感冒症狀,大約能加快康復一天左右。

不過更重要的問題要來了,要對付新冠需要多少維生素 C 才有效呢?

首先得說的是,現時成年人的維生素 C建議攝取量為每天 75- 125 毫克,且每天不多於兩克。

而上面為病人注射的是超超超高量的維生素 C,每日 11 克經靜脈送入血管,比建議攝取量高一兩百倍。

而如此高量的維生素 C,跟我們平常吃的大有不同。



高量維生素 C 又有那些作用?


我們都知道維生素 C 是強力的抗氧化物,但在高濃度時它卻會棄明投暗,跟氧氣發生化學作用來產生過氧化氫。

過氧化氫所造成的氧化損傷是無差別的,這也可能是它對新冠有效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說法是在超超超高劑量時維生素 C 可以抑制發炎因子產生,減弱發炎反應。

很多時候新冠對身體做成損害並非來自病毒本身,而是免疫反應過度,變成自殘所造成的。所以適當地抑制一下可以減輕對肺部組織的損害,這才大大縮短了需要呼吸機的時間。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普普通通地服用維生素 C 的話,吃得再多也是無法達到高量的


為甚麼口服不行呢?

首先注射和口服的吸收率不同,正常份量的口服維生素 C 吸收率有 70-90% 左右,但吃一克以上時吸收率就只剩下一半不到。

您可能會說我把吸收率也算好了,把維生素片當飯吃也不行嗎?

不行的,即使你每天吃幾十顆上百顆也是不行。

人體對維生素C的濃度有著嚴格的控制,飽和時的含量約為每公斤體重 20 毫克,多餘的份量會經由腎髒排出體外。

所以想有效就只能使用針劑,吃的話得再多也只會是浪費,做成腸胃不適和對腎臟做成負擔,增加形成腎石的機會, 特別是有腎石和腎病史的人士更是絶不建議。

Saturday, August 1, 2020

預防染疫,請避免在室內觸摸牆壁

医疗保健 (167):预防染疫,请勿触摸墙壁│容谨

要預防染疫我們都知道要保持好社交距離,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到人多擠迫,空氣不流通的地方等等。

雖然目前正在放暑假,不過到最後總得是要上班和上學的,要長時間跟其他人在室內環境又有甚麼應該要注意的呢?

按這個來自明尼蘇達州大學研究的結果所得,最好還要避免觸摸牆壁。

你大概會問病毒跟牆壁有甚麼關係呢?研究找來了八位無症狀感染者模擬了三個場景,分別是升降機、課室和超級市場,來追蹤氣溶膠在不同通風程度的走向。

在通風度低時最危險的區域當然是感染者的周圍,這很好對付,只要保持好距離就可以了。

但在通風良好的房間時就有點不同了。

良好的通風雖然有助清除氣溶膠,但同時也會令它們飛得更遠。研究模擬了課室的環境,若果教師是無症狀感染者,除非他直接站在抽風口下面,否則上課五十分鐘後只有約 10% 的氣溶膠被過濾掉。

這是因為通風系統會令室內的空氣形成旋渦,空氣不停在裡面流動但並沒有進入過濾系統裡面,所以過濾系統做得再好也是無法有效將它們移除的。

假設教師是無症狀帶菌者,通風良好 (上) 或較差時 (下) 帶有病毒的氣溶膠在房間內的分佈

那其餘的 90% 跑到那裡去呢?答案是如上圖般,碰到房間四周的牆壁時會依附在上面。

所以萬一房間裡有無症狀感染者,牆壁就是最容易帶有病毒的地方,所以最好不要亂摸,並應為牆壁定時消毒。

Sunday, July 26, 2020

千萬不要將漂白水跟其他清潔劑或醋同時使用!

home made disinfectant spray 101 - YouTube

近日香港的疫情又變得嚴重了,更有快遞公司的外判司機確診,惹起收包裹也會有感染風險的疑慮。不少人消毒得更加徹底,多洗幾次還覺得不夠,還要用多種消毒劑才放心。

追求完美消毒並沒有錯,不過得小心注意消毒劑這些化學品是不能隨便混合使用的,混起來隨時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化合物,歐美各國每年也有數千宗因混合使用而入院的個案。

最常出意外的是漂白水,漂白水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若跟酸性物質混合的話會產生氯氣,氯氣會刺激粘膜,吸入後可引致呼吸困難和化學燒傷,若發生在室內通風較差的環境,嚴重時是可以致命的。

很多家居清潔劑如玻璃水和洗潔精等都是酸性的,還有醋也不能跟漂白水混合使用。三月分美國疾控中心就記錄了一個個案,一位婦人剛買菜回家打算為蔬果消毒,她大概是嫌醋消毒得不夠徹底,再加了 10% 的漂白水,結果就是過程產生了氯氣,吸入不適送院了。

所以消毒液用一種使好,千萬不要混合使用!

Sunday, July 12, 2020

新冠變異增強了傳播性,可能是我們與病毒長期共存的開始



最近白宮修正了對新冠的政策,開始了 "民眾需要忍受病毒,並要學會跟它共存" 的論調。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發言的主要目的是要甩鍋,但其實這非常符合現實情況。


Saturday, July 11, 2020

喝蘋果醋減肥?最適合配合用餐時飲用

喝苹果醋减肥?最适合配合用餐时饮用

蘋果醋怎樣飲的減肥效果最好?網上的教程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清早起床喝、用餐前喝、用餐後喝、臨睡前也能喝,好像只要飲用的份量足夠就能見效似的。

蘋果醋的確有助減肥,不過它絶不是每天適量飲用就能夠輕松完成瘦身目標的神奇飲品,單獨使用未必能見效,最正確的使用方法需要配合運動和低卡路裡餐單,而最近有研究指若配合用餐時飲用的效果最易見效。



研究以 39 名參加者分成兩組,一組單單食用低卡路裡餐單,另一組食用低卡路裡餐單的同時以蘋果醋配合,在午餐和晚餐時段各喝 15 毫升,為期12 星期。

結果是蘋果醋組的食欲獲得有效控制,體重平均多減了 2 公斤,血脂和膽固醇指標亦有改善。

為甚麼蘋果醋能減肥和控制食欲呢?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醋酸和抗氧化物,醋酸可放慢胃部排空的速度,食物沒有那麼快離開胃部,飽感也就較持久了。所以不單是蘋果醋,其他種類的醋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蘋果醋組和對照組的食欲比較,喝下蘋果醋後食欲顯著受到抑制

胃部放慢排空也等於消化的時間較長,有助減慢餐後血糖和血脂的波動,身體無需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來調節血糖,所以對代謝健康也有好處。

蘋果醋是酸性很高的飲料,有機會做成胃部不適,長期飲用也可腐蝕牙齒,所以最好還是先稀釋才飲用,飲用過後也要漱口或清潔一下。

Saturday, June 27, 2020

提升免疫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多做運動

医疗保健 (165):提升免疫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做运动│容谨

最近的疫情又出現反彈了,很多人在擔心二次爆發的同時,也感慨病毒大機率會繼續”常伴左右”。

但無論如何日子還是得過的,結果除了口罩和洗手液,最可靠的還是自己的免疫力。

提升免疫力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容易又不費一分一毫的必需要是運動。運動能帶來多重健康效果,當中就包括增強免疫力,過往有研究指常做運動可減低呼吸道感染約 30-50%,這對於免疫力較低的老年人和長期病患人士的免疫力提升特別重要。




運動是如何提升免疫力的?

運動對免疫系統的最直接效果來自內分泌,運動過程中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等,它們除了協助提供運動所需的能量外,也能激活我們的免疫系統。免疫細胞本來是在脾髒和骨髓待命的,運動時就會去到血液中,這等於是對免疫細胞下達動員令,加強巡邏和警戒。

當然單是動員起來是不夠的,打仗也要依賴強大的運輸能力,免疫細胞需要到達各個器官才有用武之地。說到身體的運輸系統當然就是血液了,運動剛好也能增強血液循環,可以讓免疫細胞作出部署,去到呼吸道和肺部等容易受到感染的器官,更有效地進行防護工作。




除直接刺激免疫細胞外,這些內分泌還能幫助我們舒緩壓力。

壓力是影響我們免疫力的主因之一,當我們焦慮或受到壓力時會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而皮質醇會抑制免疫系統,減少免疫細胞的數目並降低對病源體的戰鬥力,在這時候會便較容易受外敵入侵了。

我們都知道運動是一個很好的減壓方法,而這正是因為運動所產生的內分泌能夠改善情緒,正好消除皮質醇的負面作用,幫助我們維持免疫力。


要提升免疫力,最合適的是常做 45 分鐘中高強度運動

好了,那要做多少運動才有效呢?

研究指運動和受感染率的關系呈 J 型曲線,以完全沒有運動為起點,定期短暫 (約45分鐘) 的中高度運動可以減低感染率 5 成左右,一般的打球、游泳和跑步等都算是這個類別,而相比之下耐力運動的效果則沒有那麼顯著。

但凡事都是過猶不及的,若運動做得太多太激烈的話免疫系統反而會被抑制,令感染風險提高。原因是運動的強度太高了,對身體的負擔太重。不過這需要經常做兩小時以上的高強度運動,比如說職業馬拉松運動員身上才會發生,一般人無需太過擔心。

運動和受感染率的關系呈 J 型曲線,太多反而不美

Friday, June 19, 2020

狗狗嗅出新冠患者的准確度,比儀器還要高

医疗保健 (164):狗狗嗅出新冠患者的准确度,比仪器还要高│容谨

從前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狗狗能嗅出癌症的,因為它們的嗅覺非常靈敏,能到探測到癌細胞獨有的氣味,甚至比我們的儀器可靠。

https://rongscience.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21.html

現在科學家們要面對新冠檢測的挑戰,他們再次向狗的嗅覺打主意,讓牠們嗅汗液樣本來偵測病毒,也獲得了不錯的結果。

這來自法國的研究最先找來了 18 只狗狗來進行訓練,牠們多是比利時牧羊犬,本職是緝爆犬或大腸癌偵測犬。

其中兩只受訓的牧羊犬

你可能會奇怪為甚麼沒有找來緝毒犬,原因是外國這方面有點寛鬆,為了避免誤測,所以就不包括了。

訓練是使用這樣的器材,樣本放在玻璃瓶中,狗狗能嗅到但無法直接碰到。在一整排的樣本中只有一個是來自新冠患者的,狗狗分辨好後就會坐在前面,若狗狗成功分辨的話就會獲得玩具來作為奬勵。




樣本方面研究在不同醫院收集了近 200 百樣本,新冠患者和非患者各約占一半。

至於汗液的收集,研究員專門地選擇了。。。腋下。

選擇腋下並不是他們有獨特的癖好,是有科學理由的。一方面是這裡的汗液散發氣味的效率最高,還有就是這位置沾到飛沫帶有病毒的機會也比較低 (汗液本身不會有病毒),對採集人員安全一點。

汗液的收集方法也專門用了兩種,一個是用卷起的紗布,另一個是用膠管,帶有氣味的有機分子能夠依附在上面以供儀器分析。



好了,那經訓練後狗狗們的成績又如何呢?

結果非常出色,有四只的准確度達百分百,其餘也有八到九成的准確率。所以狗狗們絶不是蒙的,它們的確是偵測到新冠患者身上獨有的氣味。

狗狗們的成績表 (紅點)。綠線是亂猜的成功率

在這個測試中狗狗再一次表示是可以比儀器更優秀的。測試樣本中有兩個本來是被認為是陰性的,但狗狗卻認了出來,再經鑒定後發現提供樣本的病人的確帶有病毒。

當然我們最關心的大概是狗狗能否在街上找到無症狀帶毒者, 盡早隔離和治療他們來防止社區散播。現在英國也開始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Saturday, May 30, 2020

首爾一幼兒園學生確診新冠,但這並不代表兒童容易受到感染

小孩真的比较不容易患上新冠吗?

香港剛剛分階段復課,首爾就出現一個幼兒感染新冠病毒個案,一名 5 歲男童在藝術學校被老師傳染,盡管補習班良好地遵守了防疫規定,教職員除了佩戴口罩外,課室也有保持通風和社交距離。

看到這新聞身為父母可能會很擔心,小朋友的免疫力低,萬一教職人員染有新冠病毒,會不會很容易就傳染給小朋友呢?


Saturday, May 23, 2020

寵物會感染和傳播新冠嗎?

医疗保健 (162):宠物能够传播新冠吗?│容谨

各位鏟屎官有沒有想過這問題呢?無論自已家中的防疫工作做得如何完善也好,但寵物們可不會跟你的那一套,主子大多都任性得很,在外面可不會理甚麼保持社交距離,保持衞生之類。

新冠雖然主要都是經人傳人感染,但畢竟是從動物而來的,不少動物都能夠不具症狀地帶有病毒。而你可沒有辦法控制主子們做甚麼接觸甚麼,萬一真的碰到帶有病毒的人或動物,再把病毒帶回家中那豈不是要出大事了?

難道真的要這樣才能讓主子出門?



寵物的確可以從人身上感染新冠

貓科類動物一向是冠狀病毒的溫床,新冠最早確定人傳動物的記錄應該是紐約市的一家動物園的老虎,它出現呼吸道症狀後確診,經查證後發現是一個帶毒的工作人員令動物受到感染的。

至於狗狗,在非典時期香港淘大花園患者所養的寵物狗就曾被測出帶有病毒。而最近來自香港的一個研究為 15 只新冠患者的寵物狗做了檢測,發現當中有 2 只帶有病毒,基因排序跟它們的主人一致,這足以證明是主人傳給狗狗的。


那寵物之間可以互傳新冠嗎?

這剛也證實了是可以的。

最近一個研究找來了 3 只貓為它們接種新冠,在一天後為每一只找個伴一起生活,藉此來觀察新冠會不會在貓咪之間互相傳播。

結果是在一天之後,兩只接種貓貓的口鼻就帶有病毒,而陪伴的貓貓過幾天後全部也找到新冠病毒的踨跡。

不過多則六天少則四天,病毒就完全消失,而貓貓即使帶毒也並沒有出現任何不適或症狀。

接種新冠貓 (藍色) 和陪伴貓 (紅色) 帶有新冠病毒的日子分布


那寵物會把病毒傳回給人嗎?

那最重要的問題來了,若果寵物能夠無聲無色地帶著病毒,那與人接觸後會否令人染病呢?

按美國疾控中心的說法,暫時還沒有太充足的證據指這會發生,這方面的風險目前還是較低的。

不過目前的風險雖低,但流感曾出現過動物傳人的個案,在 2016 年紐約市的一個貓咪庇護中心就出現過 H7N2 流感從貓傳人的例子,所以還是得留心一下。

按疾控中心的建議,最好的做法是:


  • 不讓主子們接觸自家以外的生物
  • 關好門窗,將貓主子幽禁在家
  • 溜狗時使用繩子,跟其他生物保持兩米以上的距離,並避免到人多的地方
當然自己也應該多注意衞生,不要親吻主子,接觸過後也要好好洗手,那就就將風險降到最低了。

Friday, May 8, 2020

簡單一招,你自制口罩的過濾能力就可比外科口罩

医疗保健 (161):简单一招,您自制口罩的過濾能力就可比外科口罩│容谨

新冠疫情讓全球面臨口罩荒,很多人想在出外時多添一分保護就只能親自動手造口罩,有一點遮擋總比毫無防備好。

有些人更是順勢做出各種美輪美奐的款式,將口罩變成衣著配搭,直接走在潮流尖端。



自制口罩的防護力雖然不及外科口罩,但勝在省錢又可以清洗循環再用,那到底要如何才能制做出最具保護力的口罩呢?


Friday, May 1, 2020

如何科學地蒸口罩?

医疗保健 (160):如何科学地蒸口罩?│容谨

自從蒸口罩被香港議員提出以來,一直被廣大網民嘲笑了很久。

對此最最官方的答案當然是不可行的,口罩應該是一次性使用,世衞和醫護界都絶不建議消毒重用,因為目前並沒有可靠的方法可以確保消毒的同時,又不會破壞口罩結構。

現在生產已經復工,供應再沒有那麼緊缺,基本上也沒有需要重復使用口罩了。

不過在國外很多地方並沒有這麼幸運,還是處於一罩難求的狀況,就連醫護人員也不得不尋求各種方法來重用口罩。沒有可靠的方法就自己找,所以最近有不少研究探討如何蒸口罩才不會影響過濾能力,而他們也開始找到可靠的方法了。


Friday, April 17, 2020

研究發現又一特定新冠病徵:失去味覺和嗅覺

怎樣區分新冠、感冒和流感呢?




網上有很多類似的病徵比較圖,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新冠比較特有的病徵是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和虛弱無力,而最新的研究指還有另外一個明顯的病徵,那就是失去味覺和嗅覺。

這個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統計了近 1500 名感冒/疑似新冠患者的病徵確診新冠的患者當中有七成出現味覺或嗅覺症狀,而非確診的則只有 16% 左右,現在這一點已被當局應用來為病人分流。

你可能會說在生病時口淡無味不是很普遍的嗎?

研究指若是新冠的話味覺和嗅覺喪失的程度會比較嚴重,並不像我們一般感冒時只是變得遲鈍了,嚴重程度也跟病情掛勾,一般在感染兩到四周後會漸漸恢復。

研究也指若出現喉嚨痛的話,感染新冠的機會反而不大,所以睡醒發覺自己好像有點喉嚨痛的人不用太過疑神疑鬼了。

Friday, April 3, 2020

肺癆疫苗可能對新冠也有保護作用



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開發新冠疫苗的時候,澳洲一個研究團隊正打算利用現有資源,在現疫醫護人員身上測試肺癆疫苗對新冠的保護能力。因為有臨床數據指若患者曾接種過肺癆疫苗的話,體內的新冠病毒濃度較低。

肺癆疫苗應只對肺癆有效,為甚麽竟對新冠也有保護作用呢?

先前有研究指肺癆疫苗能夠刺激免疫因子分泌,激活巨噬细胞,效果能維持三個月或以上。巨噬细胞是我們細胞免疫反應的第一道防線,它們沒有既定目標,一旦發現入侵人體的害菌或病毒就會主動出擊。

所以肺癆疫苗能夠無差別地提昇呼吸道的免疫力,減低一系列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當中也包括新冠病毒。

當然這不等於你應立即去接種肺癆疫苗,因為這只算是誤中副車式的保護,遠遠談不上完美。不過疫苗開發和生產需時,若現有資源能救一下急的話的確是不錯的,所以團隊才專門找了風險比較高的醫護人員來測試。

Friday, March 27, 2020

冷處理嬰兒哭鬧會有不良影響嗎?

医疗保健 (157):婴儿哭闹 "冷处理" 会有不良影响吗?│容谨

嬰兒哭鬧到底應不應該即時安撫呢?

對此有兩種看法,一是除了基本生理需求外,無理的哭鬧應冷處理對待,狠下心腸讓他哭個夠。因為若父母隨傳隨到他們便會意認到只要我一鬧就有人過來,日子一久便培養成依賴性,助長他們變本加厲。

但也有說法是盡快安撫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新生嬰兒極需安全感,缺乏安撫會對心理發展和親子關系造成不良影響。在 70 年代也曾有研究指無視嬰兒哭鬧的次數越多,他們就會鬧得越久越頻密,所以還是盡快安撫為妥。

那到底那一種說法才正確呢?



新手父母很多時候遇到沒有原由的哭鬧時會不知所措,明明全身上下檢查過了也找不出問題來,但無論如何哄震天的哭聲就是不肯停下。身為父母只能著急的同時在心裡亮起無數問號,是我有甚麼地方做得不夠好嗎?還昰有甚麼疏忽了?

父母焦急的心情很能理解,但哭鬧其實是嬰兒們的天性,並不代表他們有任何不妥。特別是初生的嬰兒頭三個月會有很多不明所以的哭鬧,當中有約四成是即使你光速照料也是無法安撫的。而最要命的是你即使如何用心如何服待周到也好,也不會減少他們的哭鬧次數。

再說每次哭鬧隨傳隨到也並不現實,只會徒添父母壓力令他們過於勞累,增加焦慮和不安。

相反適當地讓他們自己哭一下是能夠讓他們學懂自制的,這來自英國的研究包括了近二百對母嬰,統計了嬰兒的哭鬧次數和他們冷處理的次數,在嬰兒 18 個月大時由心理專家觀察,評估行為和親子關系方面的發展。

結果是:


  • 在 3 個月大前讓嬰兒自己哭個夠,在 18 個月大時哭鬧會較少,時間也較短
  • 頭 6 個月讓嬰兒自己哭個夠並不會影響行為發展或親子關係



當然完全無視哭鬧的話做父母的大概會心裡過不去,但隨傳隨到和鐵石心腸之間是有很大的距離,處理哭鬧的做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是一個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會學習的過程,嬰兒出生後不久大概會比較緊張,但長大一點後母親會明白到嬰兒自己嚷一會就會停下來,而嬰兒自已也會漸漸學會自制能力。

那實怎樣做才算是合適的冷處理呢?這個研究就發現推遲照看時間可能是最佳的方法。

研究包括 43 名 6-16 個月大的嬰兒,在開始前全部在六個月大左右就有半夜哭鬧的問題。嬰兒們被分成三組接受不同的訓練方法:


  • 第一個方法是推遲安撫,即是在哭鬧時父母並不會即時回應,等一會才查看並且漸漸增加間距。
  • 第二個方法是推遲嬰兒的睡眠時間,讓他們更疲倦時才入睡,希望藉此減低半夜醒來的機會。
  • 最後一組為對照組,沒有采取任何方法。



研究發現用採用推遲安撫的嬰兒們平均快對照組 13 分鐘入睡,半夜醒來的次數也較少。而推遲睡眠時間的嬰兒們平均快 10 分鐘入睡,但半夜醒來哭鬧的次數並沒有分別。

所以推遲安撫是最有效的做法,能讓嬰兒漸漸習慣即使哭喊也不會即時有人照看,在研究中只用了一個星期就將間距由 2 分鐘增加至 35 分鐘。

當然這方法最擔心是會令嬰兒缺乏安全感,影響日後發展。研究也收集了嬰兒唾液樣本來檢測皮質醇的含量。皮質醇也叫壓力荷爾蒙,人在焦慮不安時便會分泌,而結果發現三組之間的皮質醇含量並無顯著分別,所以推遲安撫並不會令嬰兒不安受驚。

所以新手父母想要睡得安穩,大可以用推遲安撫的方法來訓練,無需擔心會對嬰兒日後發展有不良影響!

Friday, March 20, 2020

洗手洗到雙手乾裂紅腫了!有方法避免嗎?

医疗保健 (156):洗手洗到双手乾裂红肿了!有方法避免吗?

最近大家的洗手次數大概都有點多,全球的官方衞生機構都呼群眾多洗手來避免病毒傳播,正確的洗手方式需要洗遍手部每一個角落,最少要洗二十秒才夠乾淨。

洗手是保障自已安全的重要步驟,但洗得多皮膚難免會變得粗糙。肥皂或洗手液再溫和也好,洗的次數多起來還是會洗掉表皮上的油脂和蛋白質,削弱皮膚的保濕功能,日子久了雙手皮膚就開始變得乾燥易裂,特別是指間和指節的位置最容易受影響,這也就是我們常說主婦手了。



主婦手的正式名稱是接觸性皮膚炎,成因正是正雙手經常沾水,長期接觸消毒和清潔用品令皮膚保濕能力變弱所引致。缺乏保護的皮膚對外來刺激的抵抗力變弱,也就容易乾裂紅腫了。如果還有濕疹或其他皮膚病的話問題就更大,隨時因皮膚受損讓害菌有機可乘,令病情更加嚴重。

為了健康手不能不洗,但有沒有方法可以減輕皮膚的負擔呢?

主婦手最大的問題是一旦出現便難以復原,所以是預防勝於治療,而預防的重點就是每次洗手後都要好好修復皮膚,濕疹皮膚就更需要多加保護,英國皮膚協會最近就建議了幾個保護雙手的方法。

英國皮膚協會建議的重點是要好好為皮膚補濕,用含有保濕成分的洗手液能夠舒緩乾燥問題,洗手擦乾後應塗上保濕膏或潤膚露,這有助修復皮膚表層,讓皮膚能夠鎖住水份,

保濕也不限於洗手後才用的,當雙手感到乾燥時也應使用,在夜晚臨睡前也應塗一塗,讓皮膚有一整晚的時間回復。

最後就是要沾水像洗碗或清潔時最好戴上手套來保護皮膚。

即使乾裂症狀已經出現也不用太擔心,只要讓皮膚好好休養生息,嫩滑的雙手是能夠回來的!

Friday, March 13, 2020

疫情中要坐飛機?坐窗口位最安全

医疗保健 (155):疫情中要坐飞机?坐在窗户旁最安全

在目前的情況下要坐飛機是件挺恐怖的事,你永遠不知道身邊的人是不是帶菌者,跟其他乘客逼在狹小的環境好幾個到十幾個小時,有甚麼事想跑不能跑,想躲也不能躲。

感覺上大概只比上郵輪好一點點。。。?


但生活總有讓人無法選擇的時候,若你逼於無奈要坐飛機,要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呢?

按這研究的說法是,最好選一個在窗戶旁邊的位置。


研究員們親自坐了十程飛機來收集數據,當中包括乘客的移動模式和跟其他人的接觸次數,他們也收集了多個空氣和物件表面樣本看有沒有害菌,數據整合起來便能充份地模擬出飛沬傳染疾病在機艙的傳播。

像流感這類經飛沬傳播的疾病一般都是經由近距離接觸傳染,最危險的距離是一米之內,在機艙的環境裡就是左右兩個坐位,以及前後一排坐位以內的距離,你周圍的人越少,風險也就越低。

機艙中間的位置四周都有人,要盡量減少接觸人數就只能選窗戶旁的坐位,若果可以挑一個角落的位置就更好了,越自閉越安全。

坐在窗戶旁的乘客平均只接觸 12 人,中間和路口位置的平均要接觸 60 人左右。圖來自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5/14/3623

窗戶旁坐位也跟走道的距離最遠,即使有感染者在身邊經過危險系數也是最低的。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要出去實在是太難了,進一步減少跟其他人接觸的機會。

飛行服務員為帶菌者的感染模擬,坐在窗戶旁的風險要比其他乘客低兩到三倍。圖來自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5/14/3623


當然接觸其他表面例如是桌面或是門柄等也是另一個常見的感染途徑,這個無論是坐在那裡的風險也是一樣的,只要保持雙手清潔的習慣做得好,少觸碰面部就沒有問題了。

所以若你一定要坐飛機的話,最好:


  • 訂一個窗戶位
  • 飛行途中盡量少移動
  • 少碰自己的臉部
  • 保持雙手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