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4, 2017

食物過敏還是食物不耐性?



很多人對某些食物有不良反應都會籠統地稱為食物過敏,但可能分不清楚夠竟是真正過敏還是食物不耐性。

食物過敏 (Food Allergy) 是食物中的成分令免疫系統過份反應所出現症狀,有幾大種類的食物會做成過敏,動物類食物有奶類、蛋類、魚和甲殼類海產,植物類有花生、大豆、麥和堅果。

食物不耐性 (Food Intolerance) 的症狀雖與過敏有些相似,但病理卻完全不同。食物不耐性並不牽涉免疫系統,而是食物中的化合物刺激神經所做成的現象,而這會隨着荷爾蒙分泌壓力和受外界感染等所影響,可以被視為食物的副作用,約有 10% 的人口會有不耐性的問題。
會做成食物不耐性有三種主要成份,它們分別是:

  • ·         水陽酸 (salicylates) :水陽酸是常用的防腐劑,但也天然地存在於蔬果如蕃茄和藍莓中,果仁、香料、茶、咖啡和酒類也含有。
  •  ·         胺類 (amines):胺類主要來自蛋白質分解或發酵,芝士和肉類都含大量胺類。部份蔬果如牛油果、香蕉、蕃茄和豆類也有。
  •  ·         谷氨酸 (Glutamate):谷氨酸是味精的主要成份,但同時也是構成蛋白質的成份之一,蕃茄、芝士、菌類和肉類等食物有豐富含量。



要避開食物不耐性問題,只要儘量吃得新鮮,少吃加工食物就可以了?可不要將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你從上面也看到這三種成分也可來自蔬果這些健康食物,從蕃茄到果仁到藍莓香蕉等水果也有,越是美味的食物含量越高,加工食物只是剛好會有較多的這些添加,較容易被察覺而已。所以避開加工食物只個好開始,並沒有解決問題的全部。

麩質不耐性?可能只是可發酵糖類在作怪!



麩質 (Gluten) 是麥類中的蛋白質,是賦予麵條彈性和口感的成分。但由於麩質會引起過敏或不耐性的問題所以在近年大受注目,無麩質飲食也因此大行其道。你可能依從無麩質飲食然後覺得一切都好了,但你確定麩質真是問題所在嗎?

對麩質的問題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乳糜瀉 (Celiac disease),約有1% 的人有此問題。乳糜瀉是一種自身性免疫疾病,患者的腸道會對麩質產生異常反應並攻擊小腸裏的絨毛,可出現吸收不良、疲勞、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症狀。

另一種是非乳糜瀉過敏症,它是因為身體無法消化麩質而做成的,症狀雖與乳糜瀉相似但病理完全不同。麥類食物的確可以是問題來源,但鑊卻不一定由麩質來背,因為有不少研究指其實一系列可發酵的糖類才是真正原兇。這些糖類也不單是麥類又或者是加工食物所獨有的,很多新鮮健康食品例如是洋葱就含有高量。它們分別是:

  • 果聚糖 (Fructans),來源包括麥、洋葱和大蒜
  • 低聚半乳糖 (Galacto-oligosaccharides),來源有鷹咀豆 (Chickpeas) 大豆製品和扁豆 (Lentils)
  • 乳糖 (Lactose),來源是牛奶和奶類製品
  • 過量的果糖 (Fructose),來源是水果和蜜糖
  • 多元醇 (Polyols),來源是桃類水果,像是油桃 (Nectarines),桃 (Peaches)和李子 (Plums),椰菜花和菌類也有。


上述這些糖類都是部分人無法吸收但極受腸胃細菌歡迎的養分,它們會在小腸增加水分所以容易引致腹瀉,在大腸被細菌發酵後也可引致腹漲,比起麩質更有可能是腸胃問題的原兇。以一個在13年以37名患者為對象的小型研究為例,絶大部份參加者在減少攝取可發酵糖類後情況有所好轉,當中只有8%參加者真正對麩質不適 ()。所以患者在確定問題來源前千萬不要就以為自己是麩質不耐性,在錯失大量美食之餘也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註:Biesiekierski et al (2013) No Effects of Gluten in Patients With Self-Reported 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After Dietary Reduction of Fermentable, Poorly Absorbed, Short-Chain Carbohydrates. Gastroenterology. 145(2):320-328.

針灸治背痛雖有效但只是安慰劑作用?



跟據中醫理論針灸能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經絡來逹到治療效果,而痛症是常會用到針灸紓緩的病症,最近美國內科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對治療背痛的最新建議也提到了針灸。學會推薦採用非藥物治療為第一線治療方式,當中就包括針灸,其他療法包括運動、熱敷、按摩和推拿等,以上均有輕至中度科學證據表明能輕微紓緩疼痛和症狀 (1)

當然西方醫學對針灸抱有懷疑的也不在少數,而要科學地談針灸就不得不提安慰劑作用。安慰劑作用即是治療本身對病情是沒有效的,但病人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卻感到有所好轉。對於痛症這類極受個人感觀影響的病症,有沒有效果很大程度上視乎個人,也就很容易受到安慰劑效應影響。目前針灸對各種痛症有效的相關研究並不少,其紓緩痛症的效果基本上已可被肯定,但大多缺乏足夠客觀和系統性的測試方法來證明它比安慰劑有效。

那針灸到底是不是安慰劑效應的一種?有系統地作出評估的研究是有的,例如這個09年的研究就以六百多名背痛患者為對象,隨機分成四組。四組分別是個人針灸 (就患者病徵決定落針位置)、一般針灸、模擬針灸 (患者有針刺感覺但並沒有刺穿皮膚) 和一般護理作為對照,在七週期間共進行10次治療,並在開始前以及82652週採集數據。結果顯示任何一種針灸對紓緩背痛也有效,而落針地點和有沒有刺進皮膚也沒有顯著分別 (2)。這研究算是最有系統地測試針灸的研究之一,其他類似的研究中的結果也大多相似,真針灸和模擬針灸最多只有非常微小的差別,所以針灸雖是有效但一直也未能撇清安慰劑作用的懷疑。

西方醫學糾結於安慰劑效應是因為在道德上不容許在明知的情況下給予病人安慰劑,但這跟病人的親身感受是兩回事。病人只管痛不痛,可不管是不是安慰劑作用,有無數病人接受針灸後覺得痛楚有所好轉是鐵一般的事實。另一問題是要比安慰劑有效這門檻算是有點高,因為目前用於背痛的藥物中絶大部份也不比安慰劑好得了多少。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是這些藥物實在是太不給力的原故。背痛要用藥的話第一線藥物是非類固醇抗炎藥 (NSAIDs) ,後面是鴉片類藥物 (Opioids),但大多都效果不彰。一個回顧了35個相關研究的綜合文獻指NSAIDs對紓緩背痛雖比安慰劑有效但差別微少,缺乏臨床意義 (3)。至於鴉片類藥物雖然一向都被認為是強力的鎮痛劑,但長遠效用也不容樂觀,最近的研究指它的效果與 NSAIDs 類藥物無異,更伴隨着副作用和上癮風險(4)

所以對於紓緩背痛,我們目前實在缺乏有效的手段。在這前提下針灸是不是安慰劑作用已不太重要,最少它有效之餘沒有副作用。

資料來源:
  1. Wenger & Cifu (2017)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JAMA. 2017;318(8):743-744. 
  2. Cherkin et al (2009)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cupuncture, simulated acupuncture, and usual car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Arch Intern Med. 169(9):858-866.
  3. Machado et al (2017)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for spin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76: 1269-1278.
  4. http://journals.lww.com/backletter/Citation/2017/07000/Landmark_Trial_Punctures_the_Myth_That_Opioids.1.aspx